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22:41:11
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比喻修辞、及短句有创意地表达。教学重难点:巧用比喻的修辞和短句有创意地表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喜欢夏天吗?说到夏你会想到什么?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全文,找出关键词,体会如何把握情感朗读。

(要求: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读出磅礴之势,升腾之气,表达出对夏的赞美、语调,读出梁衡散文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订正难字词

(二)课文品析

品析一:

1、在作者眼中夏有什么特点?

2、在文中勾划出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热烈”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景物。

明确: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3、文中作者表达了对夏怎样的感情?(找原句)

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品析二:体会本文使用修辞手法有创意地表达。(勾画课文前三段的比喻句。如果说作者使用的高妙的修辞技法,在每一个段落里都用了关键的比喻来表现夏的特点的话,那么这三个比喻在每一段里面的作用都值得我们欣赏。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

例:——“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强调找出喻体。(创意比喻主要通过喻体的创新来体现,创意喻体来自作者的审美倾向——源自表达的内容。)

这些比喻与作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品析三:

(大家齐读第三段,怎样的'语速?稍急促。)

1、给这段文字进行画面命名,要求赋有诗意。

2、“挑”、“举”、“匍匐”三个词换成“长”好不好?文中还有这样的动词吗?

“挑”、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写出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写尽了瓜秧淘气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使用拟人的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来表现夏天的旺盛活力。它们仿佛都在紧

1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通过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受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夸张的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麦浪翻滚的热烈程度和磅礴气势,且很有情趣。文中的其它动词:

——两个“扑打”不仅描写了景物的动态,而且描写了场面十分辽阔壮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烘拷”改成“照射”,“涌”改成“拖”好不好?——“照射”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高。“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拖”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涌”指水或云气冒出来。这里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更给人以美感。

3、文章最后一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能否改为“金黄”?

明确:含义一,指熟透的麦子的颜色;含义二,突出夏的价值。

4、读课文第四段,感受句式的特点。明确:短小,体现节奏快。

——多用短句,整散结合,“弯着腰,流着汗”句式对偶,“只是想着”和“又想着”句式一致,这样显得节奏整齐,确实使人感到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 “……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而换成长句就不行了,不能表达出那种紧张的旋律。

(三)练笔:

在你心中,夏和冬是什么颜色?请仿照下列句式仿写。

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冬之色为。

小结:

学了本文,体会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学习如何运用比喻修辞、运用句式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设计2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卢沟桥》,师生板题。课件1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强调读准字音)课件

2(重点指导“燕”字:直接读,强调读准调值,本课应读“yān”指导书写“燕”,教师范写,强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运笔及笔锋)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也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卢沟桥的,现在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哪几个方面?课件3

二、理解感悟,探究交流

1教师:其实呀,早在十三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一生周游世界各地,在中国就游历了17年,游览了无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当他看到卢沟桥,不由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你知道他是怎样赞美卢沟桥的吗?学生在书中找出相关语句。

1)指名读或齐读,马可波罗是怎样称赞它的?读出马可波罗的称赞!课件4

2教师:听到这样的赞叹,你想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吗?(想)你知道哪一段是对卢沟桥的介绍吗?(学生反馈) 3自由朗读第二段,用笔画出哪句话是对卢沟桥最好的概括?画完后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课件5

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归纳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4再读第二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造型美观?请同学们自己读书,划出相关语句,划重点语句,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巡视。课件6

5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1)哪些地方看出路卢沟桥设计科学?

①学生自由汇报设计科学的句子,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课件7

②理解“设计科学”(桥下,桥上)课件8课件9 ③渗透列数字说明方法,出示课件图,理解专业术语。这里为了清楚地介绍桥的设计意图,用了很多的数字,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同学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课件10

2)哪些地方看出造型美观?

①指名汇报造型美观的句子。

②学生齐读。课件11

③作者为了说明这样设计的科学,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讲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④师生配合读,课件一张一张展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课件1 ……此处隐藏22682个字……,勿见能”。

1、白板呈现“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喝茶,一个小孩在旁边乱跑乱撞”。

师:《弟子规》的“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就是告诉我们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2、白板呈现图片:早晨,幼儿到园后跟老师打招呼,告诉幼儿遇到长辈要主动与人打招呼,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在长辈面前,不要认为自己很有才能、了不起,瞧不起长辈,特别是老年人。

三、歌表演《好娃娃》

让幼儿要学习歌中所唱的小朋友。

四、吟诵《弟子规》

1、师生集体朗诵。

2、分组朗读、男孩女孩分读或个别读。

3、配乐朗读。

活动延伸:

1、家园互动,讲文明、懂礼貌要自觉保持,家长提醒幼儿要做个懂礼貌的孩子。

2、发放《礼仪标兵评价表》

活动反思:

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弟子规》,幼儿已能理解其含义,并能逐步过渡到自觉行为,在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称呼长辈名字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没有一个幼儿称长辈名字的,但在长辈面前,有的幼儿就是要显摆自己的能力: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就表现给长辈看,如果长辈要求你表现,幼儿就表现,但如果长辈不要求,你就不需要那样做,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使幼儿礼貌行为,会做得更好的。

教学设计15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圈点勾画法读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重点语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勇于自省的人生态度。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漂亮可爱、活泼有趣,因此很多家庭都养猫。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并把其中的欢悦与酸辛,都记录在了文章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猫》(板书课题)

(2)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有的放矢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3)预习检测、快问快答

教师:昨天下午老师布置了这节课的预习作业,能按照老师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整体情况不错,下面给大家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快问快答我最棒

1、“我”家养了几只猫?

2、第一只猫的来历。

3、第一只猫的外形。

4、第一只猫的性情。

5、第一只猫的结局

6、第二只猫的来历。

7、第二只猫的外形。

8、第二只猫的性情。

9、第二只猫的结局。

10、第三只猫的来历。

11、第三只猫的外形。

12、第三只猫的性情。

13、第三只猫的结局。

14、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老师:从刚才的活动看得出来,大家的预习卓有成效,尤其是××同学,回答问题最为迅速。可见大家是认真阅读过原文的。那么仅仅阅读原文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我们还要站到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分析问题。

(4)分析原文、思考回答

教师:三只猫中,“我”和家人喜欢哪只猫,不喜欢哪只猫,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并简要分析原因。

学生:(回答,并说出原因,老师要同时板书,如果学生朗读原文,老师要做朗读指导。)

老师:这三只猫,无论受喜爱的程度如何,最终的结局都是“亡失”,那么它们亡失后,“我”有何行动?请用红五星标注出来。这个行动照应了“我”的什么感受呢?请用红色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明确:第一只猫亡失时“我”向三妹承诺“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照应“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虽然伤心,却不严重;第二只猫亡失时“我家好久不养猫”,照应“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这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次显然要比上一次的伤害严重;第三只猫亡失时“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可见内心难过之深、自责之切。照应“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5)探究主题、讨论回答

老师:为什么不喜欢的第三只猫亡失后“我”却“更难过得多”呢?

学生:因为“我”冤枉了第三只猫。

老师:现在我们来复审这件冤案,分角色朗读第17-28段,所有同学都是陪审团,大家一起来分析“我”和家人在审判第三只猫的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角色:旁白、妻子、我、张妈、三妹)

老师:在审判第三只猫的过程中,我因为偏见和妄下断语冤枉了它,并且恃强凌弱棒打了它,这的确使我感到难过,但还不足以让我难过到“永不养猫”。请以小组为单位研读第29-34段,用红色双横线画出“我”的反思,并思考:①“我”如此难过,仅仅是因为冤枉了一只猫吗?②“我”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人性”的光辉?③作者借猫的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

学生明确:①更因为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我带有偏见、妄下断语,没有平等公正地对待它,而且永远没有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愧疚会伴随一生;②“我”身上体现了尊重生命、勇于自省、积极改正的人性光辉。

(6)掌握方法、概括中心

教师:从全文详略安排和主题来看,哪只猫才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

学生:第三只

老师:那么作者写第一只和第二只猫有何作用呢?这是哪种写作方法?

学生:对比,强调了第三只猫不受喜欢的现实,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有力地突出主题。

老师:这节课我们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了解了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探究了文章的主题,这些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必备要素,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要素综合起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动笔写,然后明确: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记叙了三次养猫并亡失的故事,表达了要不带偏见、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的主题,同时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反省自己的过失。

(7)作业布置、净化心灵

老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从诞生之初直到现在,都把生命的延续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唯有人类,在生命之上还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文章中所说的“良心”。良心告诉我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不能带有偏见、要平等公正;良心告诉我们无论爱与不爱,都不能恃强凌弱,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良心告诉我们做了错事,要勇于反省、努力改正。巴金在《小狗包弟》中体现了这种良心的谴责,杨绛在《老王》中也流露出良心的不安,那么你的生活中有“良心”受伤的经历吗?请简要叙述事情的经过,详细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少于200字

(8)课堂小结、升华主旨

老师:良心,就是人性中善良与崇高的一面。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猫”,实质上写的是“人”(完善板书),是人性的自我净化与升华,也就是良心!愿大家都能呵护、保养好自己的良心,永远向着善良与崇高!

三、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