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我和父亲对话的内容。
2、学生质疑问难,抓住文本中最难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并能用几句话写下来。感受学习的方法------抓联系
3、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学习过程:
一、快速记忆,运用归纳。
师:在我们的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接触过这样的几个词语。(出示)
放好鱼饵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筋疲力尽
再次乞求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遇到诱惑 父亲告诫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齐读这些词语,欣赏那位同学背诵得更快。
指名一位同学背诵,揭示背诵方法-------抓词语之间的联系。
请一位同学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说几句话。(学生说话)
师:我们再背诵这些词语就方便多了。(齐背)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说得那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吉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别出心裁,在学生朗读这些词语后,让学生快速地背诵这些词语,开始还让我们不明白其中有什么奥秘,当让学生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说几句话是让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此举有三得之效:一是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悟得记忆迅速的方法,三是还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真正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质疑问难,联系思考。《钓鱼的启示》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质疑问难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说得那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故事中,你们觉得最难的,确确实实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是哪里?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在黑板上,形成板书:
诱惑的“鱼” 道德实践 严格要求
师:你们觉得最难理解的地方集中在一段话中。
出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点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强调“学”本位论。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把“学”放到核心的位置,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而教,课堂以“学”来组织。)
(二)突破难点之一,简单“是”“非”实践难和“严格要求”
1、师:我们先来做几道判断题,由你们来判断“是”和“非”。
上课应该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是)
红灯亮了,我们赶紧过马路。(非)
试卷上有一道题老师少扣了一分,我不能告诉老师。(非)
离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小时,我提前钓上了一条,应该把它放回去。(是)
(点评:架设文本与是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
2、师:你们很会判断,这就叫是非易断,实践起来呢,却不那么容易。文中的我就是如此。我们把整个心都沉潜下去静静地读课文2----8自然段,书找一找为什么难的理由。
出示:父亲让我把刚钓到的鲈鱼放回去,实在是太难了:
······
板书:我
难以实践
不易钓到 (钓)
鱼大难得 (鱼)
父亲喜爱 (父)
只差两小时 (时)
无人知晓 (人)
师:我们特别会读书,读书很细致,谁能把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说一说。
这就是细致读书,抓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板书:细读书 抓联系
(点评:欣赏这一部分的的教学时,我想到了吉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呈“点”状的,它很单一,而不全面,需要我们引导他们读文本时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如果经常性的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将会向纵深方向发展。)《钓鱼的启示》公开课教案设计
3、朗读课文的指导。
讲解让我们明白了道理。让朗读丰富我们大感受。两位同学合作,一人读父亲的话,一人读儿子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两位同学朗读)请两位同学上场,我们边看屏幕上的文字,边听他们读得怎样。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引导)朗读,不只是读书上的文字,重要的是读出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情景,读出文中没有直接告知的内容。
师:看“我”说话的内容,正因为鱼如此之大,如此漂亮的鲈鱼,所以我急切地问道——
生:(急切地)“爸爸!为什么?”
师:正因为鲈鱼不容易钓上来,所以我大声争辨道——
生:(大声争辩)“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对,读书就应该这样读,联系作者的心情,想象当时的`情景来读,才能读好。再看父亲的表现,(在课件上圈出“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和“不容分辩”,这些词语)谁能代替父亲说一说当时没有说出的话语)
出示: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 )然后把目光指向我,说:“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
(预设学生的表达:如你现在把鱼带回家,就是贪小便宜,如果把鱼放回去,就是光明磊落,遵纪守法,做人就应该诚实自律。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任何一种理由都不行。)
师:说得太好了,这就叫“严格要求”,(在板书上“严格要求”的旁边打上“对钩。”父亲是这样想的,联系了父亲的心境,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话,感觉一定跟刚才不一样。
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决,“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慈爱──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普普通通的一声“孩子”之称,充满了父亲温柔和深情
师:我们体会到了这一些,再读父亲和儿子进行对话,一定能读得更好。邀请女同学读“我”的话。男同学读父亲的话,我做解说。
(点评:吉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语言的空白处,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深入了,有感情的朗读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此处隐藏27040个字……考虑学情和教情,努力把各项训练做到实在,有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有这样和那样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4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5[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觉得哪他词最引起你的兴趣?(启示)
“启示”是什么意思?在你的生活中有哪句话或者哪件事对你有过启示的吗?
2、钓鱼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来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把握课文大意。
1、读了课文后,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
2、你从课文中哪句描写父亲的话中知道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能么样的呢?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说明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4、“我”做了什么事情父亲会这样说呢?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父亲 地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5、“我”听了父亲的话又是怎样做的呢?谁来说一说。
6、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7、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 放)
三、精读描写钓鱼部分内容,体会钓鱼乐趣。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我”钓鱼的内容的?(1—3自然段)
2、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能么样的鱼呢?(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你从哪个句子里知道的?
句子一: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句子二: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句子三: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四、品读放鱼部分,领悟钓鱼的启示。
1、过渡语:但父亲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录音.
2、当父亲对“我”说:“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的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呢?
3、是啊,像这么大的鲈鱼,如果我是作者,我也舍不得把它放回去。我们先自由读一读4—9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编一编父子之间的对话,同桌演一演。
4、现在老师来演儿子,你来演父亲,我们演一演父子之间的对话。
五、学习受到的启示,升华教育主题。
1、齐读第十、十一自然段,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难理解的句子:
(1)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六、小结:
钓鱼这件事对“我”的启示是那么深刻,影响了“我”一辈子,那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呢?或者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谈谈你的收获。
我学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在《大学》、《中庸》里说过:“君子必慎其独”这句话。意思是说:人在公众场合要你做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公德,做个有道德人并不难,难就难在在独自一个人,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做到严格地要求自己,超越于自己的处境,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不觉得惭愧。这才是难宁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