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8 13:53:09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敕勒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敕勒歌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 ……此处隐藏1691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

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敕勒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理解草原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由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家》引入新课。(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成群的牛羊。在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板书

二、朗读课文

导语: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有的同学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们的自由朗读,扫清诗中的文字障碍。

1、学生自由读

2、字词检测

3、学生再读

4、找两名学生读

每名学生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点评的学生再读。

5、指导朗读

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要注意节奏(划出节奏)、重读的字(找出重读的字)以及音调的高低起伏(最后一句的读法)

6、师范读

7、生再读

8、男女生PK

9、师生齐读

(过渡语:读这么多遍,你感受如何?很美,就像歌曲一样,在古代它就是一首歌)

三、背景介绍

《敕勒歌》是我国在南北朝时流传在敕勒族的民歌,主要反映北方人的尚武精神、人民疾苦、风光景色等,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各有所获,下面根据诗歌的内容思考

1、《敕勒歌》都写了.......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的图画,抒发了敕勒人的感情。

2、想象《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画面描绘下来。

五、语言赏析

过渡语:诗歌虽短,描绘的画面却如此丰富,情感如此真挚,可见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赏析方法: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句子包含的意境、句式等方面分析。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赏析: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草原的天高地阔、一望无际、浩瀚无边的特点,表达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

2、天苍苍,野茫茫

此句运用叠字,“苍苍”“茫茫”把草原的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形象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旷远迷茫的感觉。

3、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句写出了草原的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特点,看到这样的景色,人们不免生出一种喜悦感、生机感、悠闲自得感。

过渡:我还有一个问题,“诗中为何选择穹庐?诗中见到人了吗?为什么不写人?”

介绍敕勒族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答案:用此比喻,更能表现出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草原辽阔极目远眺,天地混一,目之所及的天地相接处,天空好像垂下来,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高又亲近,充满着对草原的赞美。

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为了突出大草原辽阔无边、浩瀚自然的特点。

六、写作特色

1、句子短小,语言简练

2、运用比喻的修辞,亲切自然

3、动静结合,由远及近.

4、寓情寓景,借景抒情

5、画面开阔,色彩鲜明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诗歌选自,是xx时期的一首民歌。

2、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非常鲜明,请根据课文内容在每种景物前面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天空

草原

牛羊

家乡

八、拓展提升

导语:谁不热爱自己的家园,用你的眼睛发现家乡的美,激起你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欣赏家乡的优美风景

九、布置作业

选取家乡的一两处景点,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

十、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敕勒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