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2 16:05:0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一、揭示课题,联系生活,初知人鸟之情

1、形象描述。为缩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尽快走进文本,新课开始,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你喜欢燕子吗?(板书:燕子)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凭借影视和课外阅读获得的有关知识,从漂亮的外形、清脆的鸣叫、庄稼的卫士等方面叙述,初步了解人与燕子的情意,为阅读感悟课文奠定基础。

2、揭题引疑。课题“燕子专列”既富有情趣,又具有悬念,它给了学生质疑和想象的空间。在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初知人鸟之情后,可这样引导:今天所学的《燕子专列》(板书:专列)写的就是人与燕子间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了课题,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疑问:以往所说的“专列”都与人有关,怎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要去哪里?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为它们安排“专列”?)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感觉人鸟之情

1、自由朗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分自然段指名朗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中思考,整体把握。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燕子专列”是在什么情况下安排的?为让燕子登上专列,人们做了些什么?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自读思考后指名回答,先一问一问地说,然后连起来说,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觉人鸟之情。

三、凭借描述,展开想象,感悟人鸟之情

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可抓住语言形象与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想象画面,描述情境,感悟人鸟之情。

1、由画面感受怜悯之情。学生读第2自然段后引导他们抓住“很疲劳”“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以“我来到__,看到__,听到__,我想__”的句式描述课文描写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面对大雪漫天飞舞,燕子横七竖八的惨不忍睹的画面,抒发自己内心的沉重、焦虑,感悟人们对燕子的怜悯之情,为下面的阅读想象奠定基础。

2、由政府的呼吁感受关切之情。课文第3自然段有这么一句:“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这是课文的承启句,既是上述凄惨画面的结果,又是下述感人情景的起因。句中的“呼吁”,为学生提供了话语空间。可这样引导:面对这么多可怜的燕子,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是那么焦虑。就在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刻,电视和广播向人们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你能想象叙述“呼吁”的内容吗?让学生灵活运用第2自然段提供的语言材料,想象并叙述“呼吁”的内容,既训练了思维与表达,又能进一步感受人们对燕子的真切关心。

3、由典型的人物感悟真切情感。课文先叙述瑞士居民顶风冒雪寻找遇困的燕子,接着重点描写小姑娘贝蒂和爸爸妈妈一起从早到晚救护冻僵的燕子的情景。前者是面,概括地写;后者是点,具体地写。可先引导朗读写居民们救助燕子的句子,让学生想象描述: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纷纷”,想象男男女女齐上阵、老老少少齐出动的情景;抓住“冒着”“顶着”,想象人们顶风冒雪抗严寒,想方设法救燕子的情景;抓住“四处”,想象人们在田野里寻找,在小河边行走,在树林里穿梭,在山崖上攀登的情景,感受人们救鸟心切,助鸟心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当某一角色,教师(也可让学生)以下列问题(可灵活设计)作现场采访,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①小朋友,春寒料峭,大雪纷飞,你也加入了救护燕子的行列,不怕寒冷吗?

②老奶奶,您年纪这么大了,天又这么冷,就在家休息了,为什么也出来救护燕子呢?

③小伙子,你腿脚不便,理应在家休息,为什么也出来呢?

对孩子救护燕子的描述是课文的重点,切实感受其画面,是体会人鸟之情的主要前提,可引导学生细读想象:读了这一段,你看到了怎样的小女孩,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画面,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女孩救助的燕子,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获救的吗?让学生从小鸟的角度,具体想象叙述救助燕子的一个细节,如攀上陡崖救助,爬上小树救助,走上冰面救助……从而在细节的想象描述中,感受孩子为救助燕子付出的辛苦,感悟她对燕子深深的.爱。

四、凭借语言,丰富画面,升华人鸟之情

课文结尾简单叙述了燕子与人们告别的情景,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为升华学生对人鸟情感的感悟,可引导学生依据结尾想象描述:

①同学们,经过紧张的抢救,一只只濒临死亡的燕子终于安全地来到了人们为它们安排的专列上。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燕子,想到自己在危难之中得到了人们的救护,现在就要与人们告别了,你心情怎样,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从燕子的角度,叙述对人们的衷心感激和依依惜别,表达自己在春天来临后重返故土,为人们服务的愿望;

②如果你参与了救助燕子的活动,看着一只只在空调列车上叽叽喳喳的燕子,你心情怎样?想对它们说些什么?从救助者的角度,叙述对燕子的依依不舍和良好祝愿,表达自己在春天来临后迎接燕子,与它们团聚的美好愿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 ……此处隐藏15151个字……p>

①写时间一去不复返

②写“我”因感悟虚度年华而惶恐

③具体描写时间匆匆

④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

⑤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3、小结中心思想

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体现(实现)价值!

四、体味语言

独立体验,小组交流,全班赏鉴,形成共识。

(一)赏鉴形象具体优美有意境的句子

1、“燕子去了……”—排比;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2、“但是,聪明……”—设问;表现作者忧虑而焦急的心态;

3、“八千多日子……”—比喻;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声无息,年华虚度,却毫无知觉。;

4、“太阳他有脚……”—拟人;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5、“吃饭的时候……”—排比;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6、“跨”、“飞”——形象生动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犹如长了脚生出了翅膀

7、“过去的日子……”—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影无踪;

8、“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

反问;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加强感情的抒发;抒发了作者奋发有为,追求事业的情怀。

(二)赏鉴有含义的词语

1、他们——指代时间;

2、去的——过去的时间;

来的——将来的时间;

去来的中间——现在;

3、赤裸裸———前者指人来到世上“一无所有”;

后者指人离开世上“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即虚度年华,没有作为。

五、反复诵读

六、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并熟读成诵

七、小结本文

1、语言富于文采。(运用多种修辞;词语准确凝练;善用叠音词)

2、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八、“描摹形象阅读法”

运用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的描摹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练习(另见)

3、以《“今”》《匆匆》为例,思考分析议论文和抒情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题文体表达方式主要内容目的

《“今”》议论文议论鲜明阐述观点以理服人

《匆匆》散文描写抒情形象描写强烈抒情点明题旨,突出中心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 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板书:花)

2、 问:你知道些什么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 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 请学生读1、2两段。

4、 评议。

5、 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 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 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3、 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4、 交流自己的收获。

5、 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找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13 花钟

湿度

温度 花钟 光照

昆虫活动

教学反思: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