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全文,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启示。(重点)
2.品读文章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它们的作用。(难点)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s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了解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嶙峋(lín)(xún)
凝视(níng)啜泣(chuò)头晕目眩(xuàn)高不可攀(pān)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训诫:告诫、教导。②嶙峋:形容人瘦削。
③纳罕:惊奇、诧异。④炫目:使眼睛昏花。⑤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⑥高不可攀: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⑦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3.整体感知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出来。
(2)想一想: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7月费城一个闷热的傍晚
“我”、小伙伴、父亲
②文中为什么要写天气的闷热和悬崖的高度?
铺垫(写天气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爬悬崖的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写悬崖的高度是为后文“我”下不来做铺垫)
【预习检测】
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在文中画出描写“我”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感受的词句,体会“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2.父亲是怎么引导我的?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岩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3.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4.说说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面对困难时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写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素质还算可以,学习习惯还行,但还需加强朗读、阅读、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生字词,流利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要素与素养: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孩子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能力与发展:在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中,学会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质量。理解和体验故事,感悟和思考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在细节描写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课型】
阅读课。
【教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⑵ 学习多角度思考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⑵ 理解、体会课文揭示的人生哲理。
3、情感目标: 引领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难点: 确立角度进行阅读。
【采取措施】
反复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析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同学畅谈,老师一一给以评价)。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曾经遇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困难,在他看来他是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这个困难的,可是,结果怎么样呢?他不但克服了困难,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前的提示语。(学生读,教师趁势引导)“提示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 ……此处隐藏26140个字……教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都是典型的记叙类文本,记叙要素齐全,以时空转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80页阅读提示第一段的提示和问题,助力学生由教读到自读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能力。课文旁批的多个问题,和阅读提示第二段可以助力学生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并感悟人生道理,以自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目标预设:
1.继续练习默读,圈画关键语句,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批注重点词句,品味心理描写,理解人物成长心路。
3.引入生活体验,学习以事传理,收获成功人生经验。
自读重点:
1.抓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心理描写,感受成长。
自读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理念:
1.主理念“自”字诀,培养学生自学、自读能力,突出“自”的特点,让自读课文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2.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学生作为自读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点拨作用,放大小组合作学习效益。
3.举一反三,由本册课本内容、写法有关联的教读课文归纳出自读方法,学生以师“授之渔”学以致用,高效自读。
4.以本为本,充分发掘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功能,用足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
5.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按教材体系在自读过程中落实默读和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
设计思路:
以汉字探究激发学生探索事理的兴趣。以课文在单元中学法特点唤发学生自读意识。默读结合批注整体感知课文,以复述呈现感知效果。以课文旁批和文后阅读提示和已学课文示范辐射,学生通过自学和互学结合,多方法品读心理描写。以课文旁批和文后阅读提示和已学课文示范辐射,学生结合人生体验多角度感悟文本蕴含的人生哲理。最后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作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预估时间1-2分钟)
说文解字激发兴趣——看字形,悟道理。
投影出示探究问题。
文题中“走”和“步”的古汉字都含有什么相同的字符?
(脚)
由此可见无论是“走一步”,还是“再走一步”关键是什么?
(说明不管怎么走出这一步,关键是先要勇敢地迈出脚。)
这篇文章以事传理,你能读出哪些道理?
二、讨论,确定自读学习目标。(预估时间:2-3分钟)
快问快答:1.本篇课文在单元中属“教读”还是”自读“课文?
(自读)
2.对照65页“单元导读”,你觉得本课有哪些学习重点?
(体味人生经验、训练默读、厘清作者思路)
3.结过前三单元和本单元前两课学习,你觉得哪些学习方法可以用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自读学习中?
(用不同符号圈画关键句、批注含义和人物描写、画思维导图)
三、默读圈画,理清文章脉络。(预估时间:15分钟左右)
1.1分钟自读方法探究。
快问快答:老师教读《植树的牧羊人》是用什么方法梳理故事情节的?(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2.明确自读任务:
(1)6分钟左右默读本课,按照课文后面80页阅读提示第一段要求,仔细圈画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词句。3分钟尝试复述课文,可先打腹稿,或编写课文简明情节导图。
老师巡视,关注学生阅读速度和圈画批注方法,及时个别指导。
3.5分钟交流分享:指名复述,同学补充和评价。
关键句子示例: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情节导图示例:
四、跳读批注,品味人物心理。(预估时间15分钟左右)
1.1分钟自读方法探究。
快问快答:同是写人物成长经历,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除了直接的心理描写以外,还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心理?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环境烘托、其他人物侧面烘托)
2.明确自读任务:5分钟跳读课文,圈画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词句,参考课文旁批,至少批注3-5处人物心理分析。要求只批注表达人物心理的关键词,不批注完整句子,保证阅读速度。
老师巡视,关注点拨学生批注词语的准确性。
投影(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翻转课堂预先推送微课)预设方法示例:
心理描写:“我犹豫。我渴望像他们一样……”表现了“我”不想当胆小鬼也希望和小伙伴们一样勇敢活跃。
动作描写烘托:77页右上方的旁批问题。
“蹲”字和“伏”字换一换行不行?“蹲”的暂得喘息,“伏”的不敢挪动,由“蹲”而“伏”,恐惧让心理更加紧张,长时间地“伏”着,也渐渐地疲乏不堪,一个八岁孩子的窘迫和困守,活灵活现。
副词运用:“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终于”表明这座山虽然只有20米高,但是由于我的恐惧心理,感觉路程很长,迈出每一步都很困难,我只有一步步地往上爬,这个词写出了我向上攀爬的漫长和困难过程。
……
3.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4-6人合作小组,要求组长有序组织,确保人人展示批注成果。
老师巡视,关注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4.5分钟个体展示分享。明确表达要求:先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以批注的关键词串联起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努力用术语领起相应分析。
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互评。
五、品读探究,感悟人生哲理。(10分钟左右)
1.1分钟自读方法探究。
快问快答:学习《散步》一文,我们感悟到了哪些道理?有什么好的方法?
(多角度感悟——与家人相处要尊老爱幼,家庭事务产生分歧要彼此尊重相互协商……)
2.明确自读任务:3分钟再品课文,要求结合思考课文78-79页旁边批注四个问题和80页阅读提示第二段,联系生活实际随文批注,至少从不止一个角度说出自己感悟。)
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打开思路。
角度预设示例:
父亲引导“我”一步步下来,而不是用长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五个小朋友对“我”态度各不相同——如何对待朋友
……
3.5分钟感悟分享,师生点评。
六、小结,提升阅读能力。(2分钟左右)
快问快答:
1.本课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通过今天的学习悟出哪些道理?
2.本课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通过今天的学习巩固了哪些阅读方法?
板书: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