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2 13:53:07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教学目的: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图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1、师: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问题先不解决)请同学们把课文熟,看看你喜欢读哪一段?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 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 养蜂 花丛 仔细 采蜜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此处隐藏20427个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目标:(本节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答)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这只可爱的昆虫有关系——(板书:蜜蜂引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答)

师:谁能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那蜜蜂到底给谁引路呢?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遇到拿不准的字,可以借助课后拼音将字词读准,语句读通顺。)

(生读课文)

二、评读

师:蜜蜂给谁引路啊?

(生答)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答)

师:老师想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谁想读?

(指名生读课文)

课文读完后,其他生进行评议。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胡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你们想听吗?认真地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师读第一自然段)(师读完后生作答)

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并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生默读课文)

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小组依据提纲自学第三段。

提纲:

(1)有感情地轮读第三自然段。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用图表示:( )——( )——( )——( )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

(生小组交流后,反馈)

师:这说明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

4、学习第四段。

师:(走到一生面前)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点两生回答这个问题)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列宁怎么样?

(生答)

师:列宁所说的向导是谁?

(生答)

师:你们从列宁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拓展(小练笔)

写一写你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 做出判断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习“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 附近 派人 聊天 敲门 惊讶 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 付—附 敲—搞 呀—讶 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 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