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德少年事迹材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孝德少年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孝德少年事迹材料110年的耕耘,10年的坚守,滨小立足民情,结合校情,开展活动,深入实践,把孝心教育打造成滨湖区AAA特色项目,于20xx年被评为无锡市少先队活动品牌项目。滨小着力于把孝心教育打造成一个文化场,通过场的引力凝聚孝心思想,通过场的势能约束孝的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孝心生成,通过场的影响形成孝心品质。
一、营造孝心教育文化场的生态基础
校园生态是物质文化的范畴,良好的孝心教育的生态环境具有感染力,并给人一种美感和归宿感。
1.环境熏陶,打造生态氛围
我们组织全校师生,搜集古今中外的孝心典范,进行有机的筛选,通过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红领巾电视、手抄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造势。我们将评比产生的校园“亲亲小孝星”布置成学校的孝心墙,在校园的宣传橱窗里布置“亲亲孝心栏”,将孝心教育资料汇总,编印成《亲亲孝心报》。孝心坛、孝心墙、孝心橱窗、孝心电子触摸屏、午间播放的校歌《孝顺的娃娃顶呱呱》等,都让学生身处在浓郁的体现孝心文化的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育人向孝。
2.课题引领,奠定生态基础
“小学孝心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学校在20xx年申报的一个部级课题。我们将特色创建的立足点定位于“孝心―爱的回报”,把它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大力加强孝心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孝心氛围,使学校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3.课程开发,完善生态系统
我们发动教师、学生及家长,集思广益,确定了近三十个主题,例如低年级的“让我试一试”“懂你”等,中年级的“菜篮子的爱”“让我照顾你一回”“善意的谎言”等,高年级的“我爱听妈妈的唠叨”“消除代沟”等,编印出我们的校本教材《孝心》教材。我们将孝心教育新编儿歌、新三字经以及从学生中搜集来的一些日常孝心做法整理编改,并添上生动的插图,印刷成校本《孝心行为手册》分发到全校学生手中,作为日常的孝心导行依据。
二、塑造孝心教育文化场的内涵品质
我们就把“孝心教育”扎根于传统与现代的土壤,使它更具价值;我们把孝心教育扎根于学校百年办学思想之中,使它更具内涵。
1.活动生成,丰富文化场内涵
三月孝心节是滨小传统节日,无锡日报也刊登了《这些年,他们年年都过孝心节》的专题报道。我们提倡星期日、老人节、父母生日为“孝敬日”,将孝心落实到行动上,提倡学生自己的生日为“敬母日”,并要求这一天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和长辈一块吃一顿团圆饭,倾听长一次长谈;尽自己所能帮长辈实现一个愿望;为长辈整理一本相册,讲一个爱老敬老的故事;与同学合作创作孝心宣传标语,编写孝敬歌;积极参与学校“孝心敬父母”征文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开展 “孝心活动大家搞”系列活动,如“孝心故事大家讲”“孝心歌曲大家唱”“孝心主题大家画”“孝心剧大家演”“亲亲孝星大家评”等活动,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孝心思想,践行孝心做法。
2.家校联系,提升文化场品质
我们还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宣传发动,开展“孝心教育大家谈”活动、孝心教育讲座、孝心亲子活动,这样家校联动,多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孝心教育,在学校、家庭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走进社会,辐射文化场范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孝,关心他人更是“孝”的一种升华!我们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敬老院,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寻找身边需要照顾的人,让他们把这份爱延续到他人身上。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童心映晚霞,孝心暖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案例,获滨湖区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一等奖。
三、升华孝心教育文化场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孝心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大力支持。2015年,滨湖区青少年show文化节之“‘孝’动心弦,蒙以养正”活动在滨小举行。《江南晚报》《滨湖通讯》《滨湖教育》《无锡日报》等媒体也作了相关专题报道。《阿福聊斋》的小主播也走进了我们的孝心教育。
然而,我们也在不断思考怎样才能升华孝心教育文化场的价值追求。我们觉得下阶段孝心教育必须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向历史延伸,一头是向现实、社区延伸。我们设想探寻百年来我校师生中的感人的孝心典范和事迹,将其编成校本教材,同时要成立校史室,在校史室中开辟孝心一块内容,让孝心教育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孝德少年事迹材料2xxx,男,2002年3月出生,现在xxx第五小学三年级二班学习,是一名孝敬长辈、乐于助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们良好的感染和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颗健康向上的种子,使他一天天茁壮地成长起来。到现在,他已经抱回家许多证书和奖状:成绩优胜者、课堂杰出表现奖、绘画创作表现奖、文明小使者等。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的好孩子;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心系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少先队员;在社会,他是位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的好少年。
文明诚信的好少年
xxx待人热情大方,讲文明懂礼貌。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谈吐文明,举止沉稳,深受老师、同学以及周围人的喜爱。
他从不因为要取得好名次而弄虚作假,而是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用优异的成绩履行自己对老师、对家长的'承诺。有一次,xxx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当老师对过答案后,他发现有一道题判错了。诚实自律的xxx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这道题做错了,不应该拿一百分!老师高兴的夸奖了他,并把他的分数
改成了95分,xxx的数学成绩由第一名变成了第二名。下课后,有的同学问他:xxx,你这样做多傻呀!xxx回答说: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诚信比成绩,要珍贵好几万倍,好成绩要考努力学习去取得。听了他的话,同学惭愧的低下了头。
还有一次,xxx拿着一个新买的玩具,和同学小凯一起玩,那个同学没有这种玩具,非常羡慕,xxx主动答应下次见面时给他带一个。几天后,xxx回家后拿出一个同样的玩具,妈妈问他怎么又买了一个相同的玩具,他才告诉妈妈,他答应小凯送给他一个玩具,现在买好,下次见面时好送给他。几天后的傍晚,妈妈去接xxx放学,并告诉他晚上要和小凯一家吃饭,这时xxx告诉妈妈需要先开车回趟家,妈妈早已经把xxx送玩具的事情淡忘了,因此莫名其妙的问 ……此处隐藏4812个字……践活动的时间轨迹,它并不全由高尚道德所引导,有时甚至绝大多数时候来自恶劣私欲的冲动。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小人的行迹不合乎“道德精神”所以否定其存在的客观性。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需同时看到善与恶,才能从历史那里真正得到启发、教训和经验,这才是符合历史本来法则的正确态度。换言之,我们既要坚持道德原则,即以历史主体的行为是否依“善”为判断标准,又要坚持事实原则,即一种辩证的鉴别,它承认历史主体的主观性,同时也要求主体在主观外必须承认历史客观事实。因为“光是道德判断固足以抹杀历史,然就历史而言,无道德判断亦不行(道德在此中不能是中立的)。盖若无道德判断,便无是非。”[5]
因此,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在大量选取忠孝仁义之士的同时,也辑入了与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恶吏、酷吏等反面教材,公正、理性地展现他们各自存在的意义。如“白起当死,邓禹必兴”中将滥杀之人白起与不妄杀一人的邓禹进行了对比。除这一形式外,书中还连类而及地列举了“恶”小人。如“周兴大瓮,元礼铁笔”,即记载了两个臭味相投不合乎道德准则的历史小人周兴与索元礼。虽然这些小人的行径是我们所不齿的,但并不代表关注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反面教材,教育我们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将这些小人与正人君子进行对比,也潜在地赋予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因而,在选材的标准上,不仅仅坚持以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为选择依据,而且坚持道德原则和事实原则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为蒙童提供成功的经验,而且可以让蒙童从消极方面吸取教训,进而潜移默化地向孩童传播了辩证的历史准则,更好地实现了历史的教育价值。
(三)历史事件的主体由英雄与群众共同构成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社会中的每一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人都是历史的主人。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历史的人物浩如烟海,但这众多的历史人物又并不能完全被载入史册,也没有任何一位史家能将这全部的历史记载在册。而如何在有限的史书中记载最有价值、最深刻的内容,即以怎样的标准来界定史书内容、范围和主要着眼点,成为了历代史家们一直思索的问题。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己认为历史应记载“事关军国,理涉兴亡”之事,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应记载“大兴衰、大伦理”之事。而诗人王令在编著童蒙教材《十七史蒙求》时则不这么认为,他从蒙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记载“大治乱”得失之事基础上,对“州闾细事,委巷琐言”之事也给予了关注。因为,历史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或英雄创造的,在这之外“还有不少人物,各有作用,各有影响。其作用影响,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相反相成,而始得成此一共业。”[6]可以说,普通百姓与统治阶级共同创造了历史。只是群众与统治阶级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才有所不同,但两者必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完整的历史。因此,在蒙童接触历史的伊始,为了给蒙童一个完整历史的缩影,同时避免在蒙童最初印象中产生“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觉,《十七史蒙求》有意将彪炳史册之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与普通群众的嘉言善行同时编入其中。
全书在这一编写原则的指导下,既记载了上层统治者的事迹,例如“宋武纳衣,隋文昔服”中宋武帝与隋高祖,“敬宗从裴,成帝听薛”中的唐敬宗和前汉成帝,“孙权优劣,太宗可否”中的孙权与唐太宗,“太宗怒范,汉文责唐”中的唐太宗和前汉文帝等。同时也辑入了普通群众的嘉言善行,如贫而好学之士“徐写甘蔗,虔写树叶”中南朝孤贫的徐伯珍与唐代家境贫寒的郑虔刻苦学习的故事,“珪母具酒,宗亲广被”中教导儿子“亲仁者,远小人”、见识深远的母亲,貌丑而有才之人“鬷蔑言善,子羽名振”,“书法不隐”的史学家“太史载崔,董狐书盾”,及忠于职守之人“神竭于颂,精尽于弓”等。书中的英雄与群众虽所处地位不同,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不朽的,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共同出现于此书,赋予了蒙童一个较完整的社会,不仅有助于扩大蒙童的历史知识面,而且有利于蒙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可见,《十七史蒙求》在选材标准及对历史主体构成的认识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的史学意识。真切体会书中体现的史学意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与价值。
孝德少年事迹材料6徐xx,女,今年17岁,共青团员。家住新县新集镇艾洼居委会,就读于新县高中本部高三(2)班。该同学学习刻苦认真,思想品德端正,孝老爱亲事迹典型。
小时候的徐力维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有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有对自己关怀备至的爸爸妈妈,有聪明活泼的弟弟,一家人虽不富裕,但其乐融融。
2019年秋天,徐力维同学的爸爸徐斌突患脑溢血,当时她仅仅是初二学生,弟弟才上六年级,爷爷奶奶年近80,都有老年痴呆症。爸爸一病,妈妈要去医院照顾病人,就把整个家丢下了。没办法,徐力维只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既要在学校搞好学习,还要回家照顾爷爷洗脸,穿衣吃饭,帮助奶奶做饭、扫地、做家务等等,不幸的遭遇让她过早体味了生活的贫困与艰辛,但她总是说:“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不能让妈妈担心。”这一挑就是123天。直到几个月后父亲从医院回家。
徐力维母亲李本丽身体也很不好,前几年肝脏做过切除手术,不能做太多的事情,所以在父亲回家后的大部分家务仍是要她做:洗衣做饭,加上爸爸的尿布,还要帮妈妈给爸爸做康复运动。那时她爸爸被确诊为植物人,整天卧床不起。即使这么辛苦,徐力维仍毫无怨言。爸爸病后,家里生活相当困难,她正值青春年少,没有去与人家比吃比穿的,穿的都是好心人给的旧衣服,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其他同学一星期要花费100元钱,而他们兄妹俩每月一共才用100元钱,妈妈有时对她说:“孩子啊!真是苦了你了!现在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了。”望着妈妈憔悴的'面孔和头上出现的银丝,徐力维含着泪点点头,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妈妈照顾好家人。
从此,不管春夏秋冬,徐力维每天早上五点就准时起床了,她总要先帮爸爸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再趁妈妈做饭的时候读读书,自己有时候都顾不得吃上一口就得背上书包飞快地赶到学校上课,放学铃声一响又飞快的跑回家帮妈妈做午饭。除了学习,做家务、照顾爸爸的饮食起居,成了徐力维每天必须做的事,她的少年便是在这样的忙碌辛劳中一天天度过的。
临近中考,她的学习任务也变得繁重起来,但她依然坚持每天临上学前把吃的喝的给爸爸准备好放在床边,中午回家给爸爸喂饭、擦洗身子,晚上回家后给爸爸洗脸、洗脚、做身体按摩,给爸爸讲自己一天的收获,看到爸爸笑,徐力维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周围好心的大叔大婶们有时候也会过来看看她们一家,问她有哪些地方需要帮忙的,但徐力维都会婉言谢绝,因为她觉得,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她们的帮助已经够多了,现在她长大了,就要凭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家了。
这么艰苦的家庭条件,她没有放弃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升高中时,她原本打算放弃县高去职高的,因为职高学生有补助,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可以让弟弟更好的学习。她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好心人,有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她上高中,她知道求学的不易,珍惜上学的机会,克服了一切困难,努力学习,成绩始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