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也不长,但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近一段时间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尊重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设备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教育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待,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我们的学生还是有许多愿意去学,愿意下苦功夫去学,有这样一批好学生。作为老师更应该打起精神去干、去真真实实的做到问心无愧。再一个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用一些真实的事情感化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自己的一些好“东西”。例如:告诉学生跟自已一起念书的两个女同学,冬季在土质大混合宿舍住了一学期,并且土房的窗子是用化肥袋子遮挡的,等等,这些不仅对学生的思想触动很大,而且对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也是极其重要。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让学生在上课其间能敢说、能积极说、也乐意去说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在工作中,自己要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以自己的真心换得了学生的诚意。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努力开创老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新局面,使学生真正愿意把心里话给你说,当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你寻求帮助;课堂上,在对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能经常询问老师学习不懂得地方。总
之,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应该尽一切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回答一些体现学生不同观点的问题,让学生能有心情、有激情、有兴趣去学习,再加一些老师的鼓励,给学生以及大的信心,让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东西。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表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幽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六、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忙于配合老师应付这些活动,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
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教师要学会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你能耐心听别人倾诉,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为学会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也将使我们教师更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深厚。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性。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以上就是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在教育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处隐藏14001个字……教育呢?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
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1、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没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本,还是学生、教师,都是最富生命意义的,因此最能也最应该张扬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使生本教学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与完善。语文可以看成是学生生命的“营养”,语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吸收语文的“营养”,从而完善自我的生命历程。构成语文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就要研究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必然联系。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碰撞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小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2、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在教师,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用师爱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这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此,我主要进行了“五优先”的尝试,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应该说这很好地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
用情绪感染学生。老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用语言鼓舞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语非常重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在这方面,我主要学习了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松活跃教学气氛,这是在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后给我们的启发,“要上有意思的课”,幽默的语言无疑是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那么“有意思”。
用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已被普遍采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师生共享成功乐趣的情感交流,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在生命化教育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要在评价得以体现,它能张扬生命的个性。
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的,学生对教师的'好恶往往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努力去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4、科学把握语文与生活沟通的途径
语文学习不仅仅就是认识汉字,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表情达意。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之中。其实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是语文老师发现的。因为语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写写日记,做一些命题作文,在这一倾诉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倾吐自己心中的不快,这个时候语文老师不仅要做一个工具性的老师,更要做一个人文性的老师,及时的疏导儿童心理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如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定会使学生得不到心理疏导而出现心理过错,影响到
他一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提倡综合性学习,就要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美丑,把握生活的正确方向,不要让幼小的心灵迷失航向。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在当前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15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处处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如同一切数学学及其技术成果都被理所当然地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一样,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一切现象、规律、事件都可以成为法制教育向数学教学渗透的资源。数学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一次函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适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学习,这时,可以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
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获取最佳渗透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同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渗透度”。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