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5-10-14 09:29:06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1

谈起作文我想先从两个例子说起(看发生在xx的一次作文大赛,作文题目叫《值得庆幸的一次失误》。评委们批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作者这样写道:自己参加学校八百米运动会的比赛,他知道共有七位选手参加,取前六名。这时他的朋友小兰告诉他一个招,只要你在比赛的时候,绊倒一个选手,你就能稳拿前六名。既能给班级加分,还能给奖品。于是作者我在比赛的时候奋力冲在最前面,他在事先打好埋伏的地方蹲了下来。于是开始反复的解鞋带系鞋带,系鞋带解鞋带。等到第一个跑过去,第二个跑过去……因为他算准了要绊倒第四个。第四个跑过来的时候,他伸出右腿就想给第四个一个腿弯儿。但他灵魂的左腿给了他一个大耳光,说,唉呀,你怎么这样没良心,这么不象话呀!于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我就开始折磨起自己,我这是干什么呢?高尚的我就否定了荒唐的、自私的我。最后,我就把我的脚收回了,继续向前跑,就这样,我成全了一次值得庆幸的美好时刻。 专家们看了这篇文章,哭笑不得。在硝烟弥漫、分秒必争的八百米长跑的竞赛场上,有谁跑着跑着蹲下去反复地解鞋带系鞋带,有谁又可能想那么多的想法。想我绊不绊,绊完了又不绊,还用手去打自己的耳光,最后又不绊,终于跑了上去,那是不可能的。老师们,看我们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扭曲了,这可都是小学生,咱们孩子扭曲到什么程度。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究其原因就学生头脑中没有材料“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正是作文教学中最常见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无非是两方面,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我用最白的话来说就是学生要想什么,就写什么,也就是以手写心;老师就得干什么,要吆喝什么,也就是要勤琢磨,善思考,多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以手写心的无为境界。

首先,“降低要求,唤起习作自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别把学生当“成人”来看,孩子就是孩子,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这就是告诉我们别对学生要求太高,尤其是在写作上,新课标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北京特级教师王欢老师曾说过要让孩子放松,把作文的要求降低,文通字顺就行,不要过多地追求写作的技巧、方法,小学生作文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教学不是培养未来作家的,而是培养将来公民的语文素养的。小学生习作不要强调中心的思想性,不要强调立意的深刻性,不要强调选材的典型性,不要强调结构的精巧性,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有声有色的材料,小学生语言学习和写作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对学生习作困难时的信任、宽容和正确引导。在这样宽松的写作氛围中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写作负担就没有了,对作文充满自信,如果能让学生把作文看作是倾吐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有条条框框、有字数限制的学习内容,他们就容易将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写出来。(举叶圣陶教育儿子写作的事)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写作是生活上的种种需要”。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作文?对此,叶老有过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并不是没有话而勉强要说话,或者把别人的话拿来,当作自己的话,都是和写作的本意相违反的。”从写作的目的上来看,写作是因为自己有话要说(可一时又找不到听话的对象),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生活中人人都有说话的需要,都有需要倾吐的时刻,“写作就是说话”,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学生就可以把写作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就不会从心理上去害怕它。这对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会达到“踏雪无痕”的境界。例如:在作文批改中要多关注学生写得通顺的句子,给予鼓励,那样学生的作文就会越来越进步,因为他有了习作的自信,有了想说想写的愿望,有什么比学生自己的内因被调动起来更起作用的呢。(举苑诗雨、初景哲的例子。)

其次,增强体验,激发习作兴趣

曾听一位教授讲了这样一个事例,在教热气球升空的原理时,美国教师让学生利用整整一周时间制作热气球,而中国教师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将原理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背概念、记方法,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省略了让学生动手的过程,省略了学生体验的过程。而美国孩子却走过了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道路。两种教学方式哪一个对孩子更有益,是显而易见的。再如教育学生要爱护桌椅时教师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三个层次的听写单词来进行的。第一次让学生坐在椅子上,趴在桌上听写50个单词;第二次让学生坐在椅子上,不准趴在桌上听写50个单词;第三次让学生站着听写50个单词,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桌椅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这比100句说教更容易让学生受到教育,并且是终身难忘的,这是由内而外的教育,而不是外在的教育。像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这样,一提起来学生头痛,老师心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体验,而我们也缺乏帮助学生反刍体验的能力,学生自然也就无话可写。我们的作文是从思维到思维给学生方法的作文,而不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教学中我们应极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多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游戏,玩耍中增强体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习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内驱力,能主动写,快乐写,创造写,让他们真正参与习作全过程,体验习作的乐趣。越是让孩子玩的快乐,他们要表达的愿望就越强烈,他们要表达的思想就越丰富,作文就越是写的好。(举吃榴莲、酸

角,洋拉罐、癞瓜瓢的例子读学生范文这些文字都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后,一气呵成的作品,基本保持原文。)这些都是体验带来的惊喜。

第三、多做游戏,快乐习作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用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们学习写作十分奏效,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寻找他们久违的智慧之花。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游戏过程,所以游戏后,学生热闹地议论开了:同学们之间有相互抱怨的,有跺脚后悔的,有“幸灾乐祸”的,也有“沾沾自喜”的,有互相交流游戏时内心活动的……每个学生都有讲不完的话。让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作文也就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了。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比如,在作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对每级游戏都宣布好游戏规则和程序要求,并要他们记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最后问他赢得冠军有什么“诀窍”,他们有的答“是团结一致的原因”,有的说“坚持就是胜利”,也 ……此处隐藏12621个字……《春天的歌》的习作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鲜活、美丽而动人。学生顿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扰,他们也爱说乐写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说、写的欲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课堂上,戴老师善于组织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乐地穿梭在课堂上,“春天随着我小蝌蚪游起来咯!”戴老师在诗话作文的课堂上说道。她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一格,与孩子们

平时说话的方式很贴近。然而除了贴近之外,他巧妙的运用字词让语言更具有语文味也是让我钦佩的。有了语言的表率,学生们也随之模仿,一个可爱的女生说:“春天随着我杨柳飘起来咯!”另一个说道:“春天随着我迎春花开起来咯!”原来学生们生动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说,快快乐乐地写。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场,大家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快乐的微笑。

二、 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永正老师上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一看录象。

(播放的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录象,让学生进行地观看、体验。并交流,重点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事物,并感受这个无声的世界。)

二)再次观看录象。

(这一次的录象,教师加入了音乐,使之与前面的录象作比较,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听力上,并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前后片段感受的比较中。) (以此为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声色兼备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将自己听到的小鸟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鸟“扑啦”、青蛙“呱呱”等景中声友情有趣地描摹出来。)

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阅读卡片三: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啪 扑哧

五)、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选取上面呈现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进行象声词的片段练习。) 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内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将思维框死。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了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

第一层次:描绘教师呈现给大家的风景材料。这是一种观察写作的方法,学生只需将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描绘即可,由于有着新鲜的体验,写来不费力气,适合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声色兼备的场面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一种回忆,将学生对内容的开掘以“声色具备”为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肠刮肚,

既使学生内容的面上有拓宽,又启动了学生根据某一限制组织素材的能力训练,

这适合于有一定习作基础,并且愿给自己增加难度,喜欢写出自己个性的学生。 第三层次:出示了三组象声词,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无关的词语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好想象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创造性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虚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为是扣着这几个象声词进行故事或生活场景的创造,在文中象声词的用法肯定会更妙,会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较之前两种方式的运用,一定会更到位。

于教师在一个片段训练里就给予学生这么大的内容空间,这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于老师在设计此三维时考虑的周详,对学生特点把握的准。

三、作文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玩边写,在游戏中学写作文,让游戏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现,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通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活动,我们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学素材,但怎样让游戏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乐于倾诉,张化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教学理念。《第三只眼》是张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堂游戏作文指导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始终把玩和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记得课初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有三只眼睛”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叹,张老师马上问:“啊”是什么意思?刚才老师在说“我们每个人有第三只眼睛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学生对于人有第三只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张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时地记录下来,抓住瞬间感受,及时书写,这真实地反映学生此刻的心理。写自己心里所想,学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实,既给了这篇作文一个很好的开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写”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张老师把重点部分有意的让学生进行定格观察,强化印象。如,“尝白醋片断”,张老师不仅多次让学生尝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

让学生注意台上同学尝醋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以后,张老师就指导写游戏的重点部分。由于好多学生刚才没有尽兴地讲,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写给其他同学看。曾记得我以前教高年级时,也上过类似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但授课过程大都是先玩,再回忆玩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最后指导写作。每次学生的在玩的时候都是很尽兴的,可一听到要写作文却都是唉声叹气,可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的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没有丝毫的无奈。我想,这可能都归功于张老师把游戏与写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感觉到写片断似乎也是一种游

戏似的。而且刚才玩得痛快的游戏经过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下笔也就顺畅了。

张老师的授课中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对学生作文中肯的讲评。课堂中,张老师总是把写得较好的片断读上几遍,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重点部分的写作评改中,张老师则采用了同座互换作文进行评改。并要求同学冷静地看,冷静地改。我记得在这时的评改中,张老师说了一句这样话:“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连一个好词也找不到,那说明你不仅没有第三只眼,连你脸上的两只眼都没有多少作用。” 这说明张老师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别人闪亮点,这是学生对被改习作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了。在《第三只眼》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作中,他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张老师把游戏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维于游戏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训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的听课,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