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成功之处:
1.理解分类标准,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在例1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思考其标准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得出:第一种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是整数,另一类是商是小数;第二种是分为三类:一类商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另一类是循环小数。究竟怎样分类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达成一致答案分为两类。然后根据第一类情况得出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整数除法中,二是必须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厘清概念倍数和几倍,注重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因数和倍数都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说2是因数,12是倍数,而必须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对于倍数与几倍的.区别:倍数必须是在整数除法中进行研究,而几倍既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也可以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围较之倍数范围大一些。
不足之处:
1.练习设计容量少了一些,导致课堂有剩余时间。
2. 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还应该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用字母来表示。
再教设计:
1.根据课本的练习相应的进行补充。
2.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用总结为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a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2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对学生知识点的落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时候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不像学新课那么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出现复习效率低下的现象。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我设计了《倍数与因数整理与复习》这样一节微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手机或电脑上随时可以收看,反复收看,已达到复习巩固提升的目的。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不受课堂时间所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回放再看,也可以和家长一起收看,有助于家庭辅导,收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由于是一节复习课,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炼,因此在设计上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学会整理的方法,梳理成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这样的“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能够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一节课的重要的知识点。通过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境,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
当然在设计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录制过程语速偏快些,缺乏激情。
(2)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讲、学生听,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师生间的互动环节,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如果能添加一些练习题能提升复习的效果。
通过这次微课的录制我感到微课教学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微课教学。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3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4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即抽象又容易混淆,如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更是本节课教学的灵魂。
成功之处:
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一个联想接龙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单元的知识来描述数字2,学生非常容易想到2是最小的质数、2是偶数、2的因数是1和2、2的倍数有2,4,6…、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数,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出本单元的所有概念: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2的倍数特征、3的倍数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整理使这些凌乱的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更加有序、更加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通过学生课前的整理发挥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相互 ……此处隐藏6251个字……学有效的进行,才能到达教学的目的。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1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内容较为抽象,概念多,知识点零散,教学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进行,而在复习课中要达到温故知新、使知识得到升华则是复习课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往的复习课,都是我在强调重点,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些知识,对于优生来说,无需强调,这样的课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激不起他们的一点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对他们的知识是一种促进,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对学困生来说,收获也不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今天又要上复习课,真有些发愁。
在这节课开始,我按以往的习惯,首先对基本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忽然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其余的任务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我让学生写出20以内的'自然数,提问:“看着这些数,请你说说它们中的哪些数与其它数与众不同呢?”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张慧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1与众不同,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最小的奇数。”“说得很好,哪位同学还能像张慧一样,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经我这么表扬,许多零碎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被拾起:“我给张慧补充,1还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2是偶数,又是最小的质数,它是所有质数中唯一的一个偶数”;“4是最小的合数”;“9既是奇数,又是合数”;“15也一样”……,这不正是教师所要强调的吗?它不再由我全盘托出,而是由孩子们自己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再次的积累与总结,心中暗暗庆幸自己及时调整了教案。我及时进行小结,“看来,同学们已了解了这些数的与众不同了,那你能出几道有关这方面的题,考考大家吗?如果感觉自己有一些困难,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讨论”。又一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经过研究讨论,许多问题都被提出来了:“我们组出一个判断题,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一个数的倍数大于或等于它的因数,对吗?”“正方形的边长是质数,它的面积是什么数呢?” ……真正实现了由知识的回顾、整理,再到应用的目的。当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时,下课钤响了,我们结束了这节课。
课后想想,这节课孩子们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教师创设的这种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孩子们能不喜欢上吗?看来,复习课也能上出味道来啊!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13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要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原来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这一改变并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忽视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本单元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 篇14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是五下教材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化解难点,个别击破的办法,如何教学好这节内容,我在这次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间的结构链,形成条理化。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特别注重概念间的系列反应,如倍数和因数是前面所学内容,新内容要在此基础上生根,必须复习旧知,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围绕“公”,理解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则通过实际生活中如第25页公交发车问题或参加游泳问题,来引发就是求最小公倍数来解决问题,最大公因数则通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来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从而形成条理化。
2、 有效设计复习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3、 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习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习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习了例题,又学习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为不让
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习。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习,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习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