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探究质疑——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新课导入部分我采用ppt多媒体课件创造范围,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本,为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搭建了很好的桥梁。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注重了朗读的运用,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研读文本、质疑探究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于学生由于能力的差异,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拓展延伸部分,我选择了与文本一致的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形成性练习部分,我既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通过小片段的练习,锻炼了学生赏析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引导和熏陶。
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1、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想符合文本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一学生为主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主体都是学生,注重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
3、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的方法及技巧都做了要求及指点,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
不足之处:在这浓浓的亲情氛围之中,教师的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再次是展示的画面较多。学生诉说的时间较少,特别是拓展延伸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抒发对父亲的热爱之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安排到写作之中,许多学生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X月X日,在XX中学东晓分校讲了一节录像展示课《荷叶母亲》,评课中,同行的肯定与质疑使我的诗歌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着优点少谈,失误反思的宗旨,自我分析一下吧。
“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课中,我用教师的深情范读点燃学生的激情,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荷叶护莲”的图片,使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体验之中,为整堂课酿造的浓浓的母爱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并激活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为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同样,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听读、引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走向文本,一面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
“问”——是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本来,我是想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但事与愿为,在真正的课堂实施中,却粗粗带过了,最精华部分也变得流于形式。
“品“——语文是美好的对话,“品”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反思这一节课,“品”是做得不够的。泛泛抛出问题,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课堂实施游离了备课设想。我应该让学生用心灵去与文本对话,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读出文章的景美情美,鼓励、点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抓关键的字词和重点词句,从写作手法、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品出景美情美来,并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使学生真正拥有对文章感受和理解的主动权,逐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发展思维和感悟能力
“悟”——真情,永远是创新的语文课堂的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动之以情,用真情实感一步一步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这节课,我企图通过循环播放母亲陪伴子女成长的图片、贵州缆车事故、韩红歌曲《天亮了》——开启学生感悟家庭生活“仓库”中的母爱故事,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悟”,使学生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用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心中对母亲的感激感恩,让其真情喷薄而出,以笔触源源不断地倾吐对母亲的深情,以达到“悟”中“写”,“写”中“悟”的目的,以达到语文育人的目的。但很显然,我的设想并无完整实施。——“母亲陪伴子女成长的图片”播放出现故障,精彩的解说一语带过,写的时间不足,没有时间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课堂亮点黯然失色。
优缺点总是在课堂教学中交错出现,语文课堂永远存在遗憾!优点不说了,一个人只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就有进步的空间。
多反思,多改正,尽可能减少课堂失误,这是我要做到的,我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 ……此处隐藏7662个字……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近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二、不足之处
①课堂容量过大
其实本课就如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那样,并不算难懂。在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咀嚼出更深层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个分析三看红莲的图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讲解构思之美的时候带过,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学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即可。
②图片用的还不够“尽情“
虽然用大图片展示莲花、荷叶,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爱的深浓。但是这还很不够,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展现母爱的温馨画面就更能够融情入境了。可惜思虑未周,没有想到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三、危机应对
授课之前,就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色彩失真得很厉害,三蒂莲的图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样(实际上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彩色图片),同时多张文字幻灯字也显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设计了一张浮雕效果的偏浅灰白色的图片作为背景(是用一张荷叶莲花的摄影照片作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铃之前,还稍稍对个别地方做出了修改。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绝对不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买椟还珠。此外,由于身体不适请假,其实在上课之前,笔者并未有任何时间来督促学生自习,故而在讲课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深入文本,循序渐进,而不是纯粹完成知识点的讲授来展开环节。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一名女生过于紧张,在读课文的时候竟然难以连缀成句,连词语都读破了。教师在这个时候,始终都是对她微笑,缓解她的不安,在她磕磕绊绊地读完后轻松地说:“有一点点紧张,没关系噢。“既能够安抚她的心情,又立刻让已经窃窃地想要笑话她的个别同学立刻停止小动作。
四、创新和改进
本课的教学,以读来带动学生感受课文的美景深情,是比较成功的。可能过去的.不少关于母爱的课文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喜欢用一些激昂的歌曲结束,但是笔者选择了《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一首舒缓深情的歌曲,取它既写出了无私的母爱,又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牵挂这一点。它比什么样的渲染都更能表达我对这一课的理解:母慈子孝——母亲的勇敢、慈怜让儿女更加依恋、孝顺。强调这一点,从而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他们能够不仅仅是作业里面,更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感到应该要孝敬母亲,应该要学会感恩。这,恐怕比一味褒奖母爱的伟大更加有意义。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同时,虽然在讲授构思美的时候有所提及,但毕竟没有展开,我觉得能够把这样一篇动人的小文变成每个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加有价值,若是能够列举几例类似的文章,就更能让学生顿悟了!这样的文章并不难找,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五、总结:
本科教学效果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但是百尺竿头更进一筹并非很困难的事情,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实践起来方明白许多地方还是考虑不周,还是没能放开手脚。知不足,而后改,教学若能有一点一滴的进步,也是一件足乐的美事,谨以自勉。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5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